期货入门基础知识,818期货学习网

通知公告
期货短线交易技巧图文资料个股期权基础知识券商类超级大公司开户,手续费加1分钱期权大爆发,仿真账号申请通道期货最新手续费期货最新保证金一手期货多少钱一手50ETF期权多少钱

第三节 软件模拟环境下的宏观经济预测:我朋友的国计学

2014-10-07 14:47 来源:818期货学习网



我朋友陈碧波算得上是宏观经济预测的少壮派人物,现任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他的主要著作有《狐狸梦》、《财富战争》、《国计学》。对于外汇交易者而言,《国计学》应该是必读著作之一。

经济有万象,经济预测之难在于难穷尽经济诸要素,难穷尽经济诸变化,亦难穷尽经济诸结果。外汇交易是否有一套按部就班的方法,使得人人都会操作并获得赢利。若此赢利为投机赢利,则不可能有此万能方法,因为若人人都投机赢利,那便等价于人人都不能投机赢利。不过如果能找到一套预测方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正常投资收益,则理论上是可行的。在信息完全的假设下,此预测方法将有效增强经济的健康性,使得经济不会扭曲发展。

而在信息完全之前,如果有少数人能掌握一套更接近于经济本质的理论,则必定更占经济之赢面。《国计学》是近年来基于中国传统国计理论,汲取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及当代经济金融学之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说。中国自古以来经济理论就比较发达,比如从《管子》、《盐铁论》一直到纸币制度,覆盖了经济平衡理论,通货膨胀和紧缩交替的原理及调控办法,积极的财政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常平法、市易法,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赋税原则及制度,国际贸易理论,纸币发行制度,实物财富与货币财富的联系和区别,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等。系统性极强,不亚于当代国家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理论,具有切实可行之特点。

中国在战国未期就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类似二十世纪的超级国家形态”,与其超级国计理论密不可分。中国古典国计理论的重点是对一国资源的调配和控制,保证国家稳定发展。而西方经济学以家庭管理为特征,重点不是在治国,而是在治家,或把国家当做家来治理,其很难维护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历史上西方统一的大帝国主要靠武力强制维持,一旦武力征服者过世,国家便四分五裂,少有中国历史上动辄数百年之稳定。西方经济学是与封建割据、彼此独立的小庄园经济相适应的。

《国计学》将货币经济、实物经济、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国内外市场集合在一起,可在同一个模型中分析信贷对冲、汇率变化、供需变化、资产定价等当前经济学中各自分散的内容,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当没有找出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时,往往需要很多数据来分析经济发展,且只能做适应性预期,无法分析在各种因素动态作用下新的局面。当我们了解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时,可能用很少的数据就可以推论出更多的数据,就如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出来后,我们就可以用最少的规律性信息来掌握各个元素的特性,甚至掌握那些还没有被发现的元素的信息。

作为宏观经济预测,《国计学》更适于中期预测。因为在短期预测中,短期波动因素太多,波段操作并非理论预测的长处,而是信息收集的长处。而长期预测又掺杂了太多非经济因素,各种政治因素、军事因素都将对长期走向产生影响,这非纯经济理论的《国计学》所长。而在中期预测方面,将分散因素集合成整体的《国计学》,就有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微观金融上,《国计学》对金融交易的影响很重要。其指出了西方经济学中资产定价之风险被忽略的计算错误,并指出衍生品定价也犯了类似错误。这使得我们可对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揭开长期以来被西方经济学蒙蔽的面纱,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主动交易。

目前,《国计学》已经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如美国等国家的经济中期预测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预测表现出较大的吻合性。现在一些部委内部的经济内参也开始采用《国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上,《国计学》正在表现出其生命力。

下面是碧波兄2004年1月15日利用国计学理论对当时宏观走势进行的分析和预测:

经济学虽然不简单,但也绝不像现在有些经济学教材或论文中满纸数学公式、微积分那么复杂,本文短短千字,足以用来理解现代国际经济的许多问题。关于人民币是否升值问题,网上争论很多,有的说不升,有的说,升,不升就亏了中国人民。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缺少理论的深度,也不了解经济本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岂有一定之规。希望本文能为诸位的观点作一了断。

近期来,美国和日本拿人民币升值的话题当成热点。美国和日本指责中国政府干预外汇自由,要求中国实行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而中国则坚定或者委婉地予以拒绝。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首先从黄金谈起。大家知道,人类最初的货币是黄金和白银。黄金和白银由于不易变质,产量又不是很多且易于切割,所以成为所有国家都接受的财富符号。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黄金产生狂热的迷恋,他们寻找新大陆的重要目的就是寻找黄金。后来的不少文献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大都指责资本主义赤裸裸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本性。事实上,如果把当时的欧洲看作相对孤立的整体的话。也就是说,假如掠夺来的黄金主要只在欧洲内部使用,那么这些黄金对于欧洲来悦谈不上什么原始资本积累,而只是相当于货币扩张而已。简单地说,欧洲黄金的增多就跟今天的多印钞票一样,轻度的黄金扩张可以剌激经济,而过分的黄金扩张只会让经济发疯。当然,黄金总量如果不增长,就跟今天的中央银行停止发行钞票一样,经济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货币而停滞萧条。

黄金就其质地来说非常适合作为货币。但是它并不具备货币的所有要求。这体现在它的供应上。黄金的供应是由自然决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而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稳定的货币供应。特别是当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总量时,黄金就再也跟不上经济的增长而成为经济的制约因素。

在货币的进化过程中,开始出现纸钞。最开始的纸钞就是借条。银庄(相当于今天的私人银行)发出纸钞,拿着纸钞的人可以在银庄的各个分庄换取银子或者黄金。由于发出去的钞票随时都可能换成黄金或者银子,所以各个银庄必须在有等量的黄金或者银子时才敢发钞票。这就是大家常常听说的:发放钞票妥以黄金外汇等储备为基础。当然,这种说法反映的是当时的现实。

在银庄发放钞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发放比黄金或者银子拥有量更多的钞票——因为钞票不可能立刻兑换成黄金。特别是对于那些大银庄,他们的钞票因为信誉好,甚至可以直接像黄金白银那样来买东西,人们也就不在乎是不是一定要兑换成黄金白银了。这样,银庄发出的钞票远远超过了其黄金白银拥有量。这就是信誉货币的始端。它意味着货币可以凭空地印刷出来。但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扩张都是通过信贷完成的。因此不少经济学者坚持:即使货币可以凭空创造,但是也只能以信贷的方式进行扩张。这种说法完全没有理论依据,我可以预言,如果说货币财政政策要进行改革,那么首先将会在货币的发行方式上对传统理论加以突破。

由于银庄发放钞票可以超过它实际拥有的财富,只要不发生挤兑,它就实质上占有了这些多余的财富。这就类似于现代国家发行钞票的货币税。同时钞票由私人发行,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所以在货币的演化过程中,国家开始集中发钞权。国家发行钞票,最初也是以黄金作为本位,也就是国家拥有多少黄金才能发多少钞票,钞票可以自由兑换黄金。

但是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总量需求增大,黄金开始紧缺,国家不得不在黄金储量之外发行过量的钞票。此时金本位崩溃。再后来黄金成为国际间的重要支付手段,国家感觉有必要自己进行掌握,所以国家就开始终止钞票和黄金的自由兑换,而把有限的黄金用于国家控制。这样就进入彻底的信用货币时代,黄金作为一国国内的支付手段退出流通领域。国家发行钞票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并获取发行钞票的巨大利润。因为他们付出的是纸,印出的却是钱。

基于同样的原理,国际外汇市场也走在同样的演化路径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黄金交放到美国央行,美国按照与黄金的一定比例投放美元。各国都接受美元为世界通用的货币。这个过程相对是比较公平的,因为美国要严格按照其黄金储备发放美元,而且各国凭借美元可以自由提取美国的黄金,所以不存在剥削他国财富之说。但是很快由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要说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是世界的黄金总产量都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美国要满足各国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以及世界货币的需要,不得不开始超出黄金储量来印制美元。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要纠正一个错误,那就是美国大量印制美元来解决它的外汇逆差并不一定是因为美国经济的衰退造成的。即使美国的经济不衰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促使它在黄金储备以外发行美元。特别是美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越快,就越有多印制美元的需求。如果美国的经济长期处于顺差,则美元就无法发到世界上去,也就成不了世界货币。

由于美元友行的总量远远超过了美国的黄金储备,美元相对黄金就再也无法维持以前的比率,因而美元不得不进行贬值。此时世界掀起抛售美元、提取黄金的热潮,如果放任下去,美国央行的黄金可能被耗尽,于是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不是由于哪个国家的经济衰退引起的,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但是美元凭借其历史惯例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而且这个时候美元的霸权地位开始显现出来,美元开始作为美国提取其他国家财富的重要手段而存在。

声明:
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1317369179@qq.com 我们将迅速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818期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18qihuo.com/waihui/jiaoyisanbuqu/5929.html
期货手续费【与交易所同步更新】
期货保证金【与交易所同步更新】
上一篇:第二节 “用点数定量化”每个驱动因素:数据价值 下一篇:第八章 始终无法立足的心理分析

联系我们|投稿中心|广告合作|网站地图|免责声明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4220号